千万注意,这些涉及高考的 谣言都别信!
(了解更多2023年高考瞬间,请扫描二维码)
高考结束后,查分、填报志愿和录取工作将陆续进行,这些阶段,是各类涉高考招生诈骗的高发期。为此,小编收集整理了近年来高考期间常见的部分谣言和骗术,以此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明辨谣言,谨防上当受骗。
1.评卷统分阶段
谣言:进入内部系统更改高考分数
提醒:自称收取费用后可通过“特殊途径”更改高考分数的信息纯属骗局。考生成绩在发布前做了多份原始数据存档和数据异地备份,发布网站也设立了严密的防入侵系统,以确保考试数据绝对安全,请广大考生家长切勿相信。
谣言:提前查询高考分数
提醒:高考结束后,一些诈骗分子利用考生和家长急于查询成绩的心理,通过微信群、手机短信等渠道发送“提前查询分数”的虚假广告链接实施诈骗。链接中会要求大家填写身份证、准考证等相关信息,并交纳一定的查询费用,一旦上当不但会有财产损失,还会泄露个人信息。省级教育考试机构会在规定时间节点统一公布考生分数,不存在提前查询高考分数情况。
2.招生录取阶段
谣言:利用“内部数据”分析高考志愿,收取高额费用
提醒:在填报志愿阶段,有不法中介或网站宣称掌握内部数据,能够“精准定位院校”。同时,假冒所谓志愿填报专家身份,声称“百分百保上”“一分不浪费”,以此收取高额费用。考生在填报志愿时,应综合参考教育考试机构和所在中学、有关高校提供的官方信息,不要相信不法机构或个人声称的“内部消息”,要自主合理填报志愿。
谣言:掌握高校招生“内部指标”“机动计划”
提醒:高校招生录取有严格的工作流程,高校招生计划由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统一向社会公布。考生、家长应从官方正规渠道了解、确认考试招生政策和信息,切勿被其蛊惑。
谣言:某院校能购买补录名额低分录取
提醒:一些不法分子常以“计划外补招”“降分补录”为幌子实施诈骗。实际上,高校招生具有严格规范的录取程序和监督机制,在招生省份未完成的招生计划,须通过公开征集志愿录取,并不存在所谓的“花钱补录”。正规的招生录取不会产生任何附加费用,凡是需要收取保证金、录取费、指标费的,一律不能相信。
谣言:“知名大学”招收低分考生
提醒:所谓“知名大学”有可能是“野鸡大学”,这些学校通常采用容易与知名大学混淆的名称,以虚假的方式招收学生,有的甚至涉嫌伪造售卖虚假学历文凭证书。考生和家长切勿相信此类谣言。
谣言:申领“助学金”需先交押金
提醒:一些不法分子通过非法途径获取考生身份信息后,假冒教育部门工作人员,以符合“奖学金”或“高考助学金”资格为由,骗取押金或手续费。考生及家长如果接到自称高校、教育、财政等部门工作人员电话,声称要发放“国家助学金”“助学扶助款”时,切勿抱有侥幸心理,应及时与当地教育部门或学校联系。(广安日报根据“四川教育发布”整理)